点赞:504

李白作诗上千首 唯有这篇最较劲

2021-01-30 01:32:34

分类:人文历史标签:北广人物周刊浏览:2345

原创 木匠 北广人物周刊

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不群。清新庾开府,俊逸鲍参军。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。何时一樽酒,重与细论文。这是杜甫写的《春日忆李白》,开篇就是“白也诗无敌”,意思是没有人写诗是李白对手。的确,李白大才,作诗,那是张口就来,往往还一来还就是名句。特别是在喝了点酒后,“斗酒诗百篇”,这喝的那是酒呀,分明是诗情、诗精、诗激素……什么叫“飘然思不群”呀?无他,就是人家那脑袋瓜子长的,跟你我肩膀上扛着的那个东西不一样。但李白却也不是没有碰到过对手——

话说开元十六年(公元728年)的夏天,早已是诗名满天下的李白来到江夏游玩。这一日,他来到了位于长江边上的号称“中国古代四大名楼”之一的黄鹤楼(其他三个分别是岳阳楼、滕王阁和鹳雀楼)。当地很多士子,一听说李白来了,也都纷纷赶来,想要一睹“诗圣”的风采。再看那李白,昂首挺胸,衣袂飘飘,腰间还挂着一把宝剑。他一边迈步向前,一边频频与自己的这帮“粉丝”互动着,那叫一个有范儿。 

这时,人群中不知谁先喊了一声:“李诗圣,给我们这儿的黄鹤楼留首诗吧!”“李诗圣、李诗圣……”“留首诗、留首诗……”人群立马骚动起来。“好,好。可是,我也得登过楼才能写呀。请大家稍安勿躁,待我老李登过楼后,就给大家写,好不好?”李白满面笑容的说道。“好!”大家叫了声好,然后就给李白让了条路出来,请他登楼。楼内的墙上,有不少其他诗人留下的诗句,李白在登楼的过程中,全都看在了眼里。但看了一圈看下来,他也没发现特别能令自己满意的诗句。李白终于登上黄鹤楼的最高层,早有人在此给他预备好了笔墨。李白凭栏将那雄伟的汉阳城与美丽的鹦鹉洲远眺了一溜够后,已在心中作好了一首诗,可就在他兴致勃勃地走到案前,提笔在手,准备一挥而就时,却突然看到在他正对着的那面墙壁上,题着这样一首诗: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诗的落款是:汴州崔颢 

李白拿在手中的笔竟然落不下去了……李白还想再努力一下,可是沉吟良久,这笔终究还是落不下去。只好将笔放回到笔架上,长叹了一声: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。”然后,便悻悻然地离开了黄鹤楼。在大家的印象中,李白是个狂得没边,心还特别大的人吧?“我本楚狂人,凤歌笑孔丘” 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更甚至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”……这是何等的狂傲,何等的举重若轻,可他这一次却偏偏在黄鹤楼因未能作出一首比崔颢更好的诗,而郁闷上了……这一郁闷便是一十六年,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李白因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,来到长安。一开始,唐玄宗对李白的还是很赏识的,可李白却因恃才傲物,一会儿是“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吧,一会儿又是贵妃捧砚,力士脱靴的,也实在是太据傲了,终不能为玄宗所用,是以三年后,便被“赐金放还”。李白被“赐金放还”后,一路来到金陵,登上了凤凰山。眼前的景色,让他忽又想起了崔颢的那首诗,不禁有所触动,于是写下了《登金陵凤凰台》: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。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
 

不难看出,李白这首诗带有很明显地模仿崔颢那首诗的痕迹,可见,李白在写这首诗时,肯定是有要和崔颢比一比高低的意思,是以其在创作中,走心的程度,自是不言而喻的。那么,李白的这首《登金陵凤凰台》与崔颢的《黄鹤楼》,到底谁更胜一筹呢?要我说:半斤八两。两首诗都是震烁古今的名篇。但是细究起来,我觉得还是崔颢的《黄鹤楼》要稍好一点。严沧浪就在他的《沧浪诗话》中,有说过:“唐人七言律诗,当以崔颢《黄鹤楼》为第一。”第不第一,咱先不管——若我能说了算的话,那我肯定还会把杜甫的《登高》(风急天高猿啸哀)排在第一。前人就这两首诗的优劣,争论已经够多了,不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?我是不能一锤定音,但我还是可以再提出一个思考的角度。李白的《登金陵凤凰台》能跟崔颢的《黄鹤楼》擂台打了一千多年,而不败。大家不觉得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太大了吗?所以就算他的这首诗写得不如崔璟的那首诗,也早在名气上找补了回来。这不是不讲理,而是我们在读一首诗时,不可能不联想到作者,联想到作者的其他作品,爱屋及乌,就在所难免。这就好比,我在这里费劲巴拉的写一篇文章,写的就是再好,来个流量小明星,随便打个哈欠,就足以把我碾压了一样,这理讲得通吗?崔颢在名气上吃着这么大的亏,仍能跟李白斗得如此不相上下,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?再者,这两首诗都属于是“吊古诗”的范畴,吊古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感今。崔颢的《黄鹤楼》所感之今,无非就是旅人对于家乡的思念,而李白的《登金陵凤凰台》所感之今,则是在乡愁之外,又多了几分感时伤世。内容多了还不好?不是不好,而是往往越具有普遍性的东西,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。乡愁谁没有呀?只要你人在旅途,就或多或少地会感受到一些乡愁。可是,感时伤世就不一样了,非得是跟作者有着同样感情经历的人,才会产生共鸣,否则你的这种感情,对他来说,就如同是对牛弹琴。所以,我想喜欢崔颢《黄鹤楼》的人,肯定是要比喜欢李白《登金陵凤凰台》的人多不少。这也是我认为单就这两首诗来说,崔比李高的原因之所在。


评论留言:
验证码:
换一个?